看过珠海航展后的美国空军感想,打一仗牛皮就爆了
发布日期:2025-05-22 07:39    点击次数:87

前言:

第十五届中国珠海航展圆满落幕,中国空军与海军集中展示了包括歼-35A、歼-20S、歼-15T、歼-15D在内的一系列先进战机。这些装备不仅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的持续突破,也成为了美国军方关注的焦点。其中,歼-20S的公开亮相,彰显了中国在隐身战机领域的领先地位,使美军在高端空优战机领域已难以找到可与之抗衡的型号。而歼-35舰载战斗机的登场,更是极大增强了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使中国具备了在航母作战体系中与美军对峙的技术条件。随着中国海空军技术的迅猛发展,美国对其军事技术霸主地位的焦虑日益加剧。这一趋势在本届珠海航展中尤为明显,也引发了包括美国空军在内的诸多美军人员的深刻反思。

一:先进导弹与无人机体系冲击美军防线

在此次珠海航展中,中国展出的高精度远程导弹与多类型无人机,引发全球军事观察家的高度关注。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导弹与无人机研发制造大国,众多先进装备不仅性能强悍,而且具备高度的性价比,极大压缩了美军原有的战略安全缓冲区。

令美军尤其头痛的是,中国导弹与无人机成本极低,而美军的防空反导装备却价格高昂、居高不下。例如,“萨德”系统一枚拦截弹在2015财年为1182.9万美元,到2017年已涨至1540万美元。美军2017年为采购一个“萨德”连预算达6.399亿美元,最终仅够购买24枚拦截弹。类似地,“标准-3”导弹单价1325万美元,“标准-6”每枚约401万美元,“爱国者”PAC-3/MSE则接近500万美元,而连最基础的“标准-2”也需127万美元一枚。

相对而言,中国拥有1.7万家无人机企业和3.8万家相关企业,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批量生产价格低廉但性能先进的无人机。据估算,单日生产数十万架、每架仅几千美元的无人机在中国已成为现实。这种庞大的无人机基数配合先进的火力打击系统,构建出一个庞大的空天侦察与打击网。

一旦美军被中国侦察无人机锁定,便可能招致来自空中、陆地、海面甚至水下的多源打击。中国部署的大量陆射、舰载、潜射反舰弹道导弹可实施饱和式协同攻击,针对美军航母战斗群形成压倒性优势。在中国空军官方宣传片中,甚至出现了歼-20发射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的震撼画面,其最大飞行速度高达7至10马赫,对以宙斯盾系统为核心的美军防御体系构成巨大挑战。

据美国国防部在多次对华战争推演中模拟结果,美军在多种情境下几乎全线失利。美海军唯一现实的应对策略,只能是将航母战斗群部署至更远海域,但这将大大缩减F/A-18E/F与F-35C等舰载机的作战半径,使其战斗效能大打折扣。相比之下,中国最新的歼-15T舰载机在多项性能指标上已接近甚至超越F/A-18E/F,在航母对抗体系中展现出极强的竞争力。

更令人关注的是,歼-35战斗机的亮相已被视为对美制F-35的直接挑战。美国前代理国防部长帕特里克·沙纳汉直言,F-35在歼-35面前“成了昂贵的活靶子”。未来中国国产弹射型航母将部署包括高性能舰载无人机、空中预警机与攻击-11无人僚机的复合航母战斗编队,最大程度激发歼-35的作战潜力。相比F-35作为F-22的低成本补充、在设计上有所妥协的理念,歼-35更强调空优性能、电子作战能力与无人协同作战,具备明显的后发优势。

尽管美国也在大力推进无人僚机、激光武器、电磁炮等前沿项目,但大多数停留在实验或验证阶段,投入巨大而成效有限。相比之下,中国的这些技术已逐步实现战术化部署,珠海航展所展示的成果,表明中国在军事科技领域的差距已不仅仅是一代之遥。

早在2018年,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保罗·塞尔瓦上将就曾指出:“中国将在2020年赶上美国,在2030年全面超越。”如今的珠海航展,正是这段预言逐步实现的生动写照。

二:美国空军的发展峰值与衰退轨迹

美国空军长期以来是美军中最具存在感的军种。自20世纪90年代初达到鼎盛期以来,其规模和实力一度遥遥领先于全球空中力量。在冷战高峰期,美国空军拥有约60万兵力,下辖14个航空队、80余个航空联队、200多个飞行中队和超过9000架各型军用飞机。

当时的美国空军装备体系庞大而精密,包括:

1200架F-4“鬼怪”II型战斗机

923架F-15“鹰”式战斗机

2000架F-16“战隼”多用途战斗机

49架F-117“夜鹰”隐身攻击机

325架F-111战斗轰炸机

380架A-7攻击机与650架A-10“雷电”攻击机

42架EF-111电子战机、325架RF-4C侦察机

187架B-52战略轰炸机、96架B-1B超音速战略轰炸机

30多架E-3A空中预警机、640架KC-135空中加油机、1000架运输机

此外,美国海军航空兵亦拥有强大力量,包括约1300架F-14、F/A-18、A-6、A-7型战斗/攻击机,以及100余架E-2C预警机。美军整体空中作战能力远超苏联空军与防空军当时合计的1360架截击机、3140架战斗机和2240架攻击机。

尽管美苏在数量上旗鼓相当,但质量层面美方明显占优。苏军彼时先进机型仅有410架苏-27与700架米格-29,其余仍为米格-23、米格-21、米格-25、苏-15等老旧机型,技术代差明显。

事实上,在20世纪50年代,美苏军机发展尚处于相对均衡状态,但60年代起美国迅速拉开技术差距,率先推出具备完善航电系统的F-4“鬼怪”II型战斗机。该机航程远、载弹量大,搭载雷达、导航、电子告警系统等先进设备,可在陌生空域进行远程作战。而苏联同期的轻型战斗机则航电简陋、航程有限,依赖地面雷达指引作战,战略灵活性明显不足。F-4战机在中东战争中亦证明其压制米格-17、米格-19、米格-21等苏式战机的强大优势。

70年代,美国相继推出F-14“雄猫”、F-15“鹰”、F-16“战隼”等先进机型,引领全球航空科技发展,而苏联的米格-29与苏-27则迟至80年代才列装,时间上相差近十年。

更具颠覆性的是,美国在80年代率先实现隐身技术的战斗应用,推出F-117隐身攻击机,并紧接着研制革命性的F-22“猛禽”第五代战斗机,确立了代际领先地位。然而,冷战结束后,美国空军的预算遭遇大幅削减,总体采购经费下降52%。尽管其军费仍高于多数国家总军费之和,但对于一支全球部署、技术密集型的空军而言,依然显得捉襟见肘。

在战略调整下,美国空军开始逐步压缩规模。战斗机联队数量由36个缩减至27个,并加速退役F-4、F-111、A-7等老旧战术机型,兵员裁减至35万人。F-22的采购目标从750架锐减至183架,预算限制持续影响空军建设。

2011年《预算控制法案》的通过更将美国空军推至历史低谷,当年仅剩:

162架轰炸机

2026架战斗机与攻击机

508架加油机

823架运输机

截至2017财年,美国空军共有飞机5517架,至次年进一步减少至5373架。现役战斗机为1385架,其中扣除训练与试验用途,仅有924架具备实战部署能力。

这标志着美空军自冷战后期以来,在持续削减中逐步向“质量优先、规模压缩”的方向演变。尽管其依然维持全球领先地位,但面对高强度多方向的作战需求,其能力边界已开始显现。

三:预算困局与系统性衰退——美国空军的隐忧

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空军预算从2017财年的1322亿美元增至2019财年的1562亿美元,表面看似增长显著,实则难以应对新一代装备项目的高昂开支。面对F-35A战斗机、B-21隐形轰炸机与KC-46A空中加油机三大烧钱项目,有限的预算捉襟见肘,而F-35战斗机项目又因严重超支和交付延误,使得原计划用于替换1770架老化F-15E、F-16与A-10的进程一再推迟,导致美空军新战斗机数量严重不足,整体战斗机群的平均机龄持续上升。

到了2017年,美国空军主力机型中,F-15C的平均服役年限已达34年,F-16C也达27年,早已超过原定20-30年的设计寿命。更雪上加霜的是,这些老旧战机长期高强度部署于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等地作战,导致80%的飞机消耗了超过一半的机体寿命,后勤维护成本随之飙升,维修难度日益增大。

在2017年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上,空军副参谋长马克·诺兰德中将坦言,当时空军、预备役与国民警卫队共55个战斗机中队中,只有4个保持战备状态。到了2023年,美国国会稽核处的报告更加严峻:高级技师和熟练技师的编制充足率分别仅为91%和96%,15种战术战机无一达到任务执行率目标。其中,F-22、EA-18G、F/A-18AD、AV-8B和F-15E连续6年未达标;F/A-18E/F、F-16D、F-15D与A-10仅偶尔一年达标;而F-16C、F-15C也只是六年中三年达标。即便是F-35隐形战机,在空军投入74.6亿美元、海军陆战队27.5亿美元、海军18.7亿美元巨资运维的情况下,仍连续六年未达战备标准。

更令人警醒的是,在2024年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上,美军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诺公开承认:中国战斗机的年产量已达到美国的三倍,未来中国空军将在规模和质量上全面超越美国空军。

装备和后勤的困境直接影响到了美空军的飞行训练。2017年,美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平均每月飞行11.8小时,全年150小时;到了2018年,降至每月11.6小时、全年仅139小时。F-35A飞行员受制于维护问题,月飞行时数甚至只有6.3小时,全年不足76小时,远低于保持高水平作战能力所需的标准。

基础飞行训练同样遭遇打击。由于T-6教练机频发缺氧事故,444架T-6全面停飞,导致飞行员培训计划受阻:原本2018年计划增加1200名新飞行员,最终仅完成1118人。同时,面对高强度任务与优厚民航待遇,飞行员提前退役潮席卷军中。2017年3月,美国空军在人力资源听证会上承认,现役飞行员缺口达608人,国民警卫队缺653人,预备役缺294人,到2017财年末,总缺口突破2000人,常规轮换制度遭到破坏,飞行员与地勤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整体来看,美国空军当前面临的是一种系统性衰退——预算被大项目“绑架”,装备老化,训练不足,人员流失,战备能力全面下滑。这种衰退不是短期可以逆转的管理问题,而是逐渐侵蚀其全球空中优势的结构性危机。

四:

如果美国在2030财年对中国发起军事行动,届时其最多能动用的战斗机数量大约为1212架,另有162架包括B-1、B-2与B-52在内的战略轰炸机,270架KC-10和KC-135加油机,以及约300架C-5与C-17型大型运输机。从美国本土向日本或关岛运输一个配有24架战机的中队所需的地勤设备(如电源车、供氧/供氮设备、空调车和检测装置)需飞行单程约11小时,这项任务需要10架运输机及12架加油机完成。若动用约25%的大型加油与运输机资源,每2.5天可以完成一次投送任务,则在两周内,美国最多能向前线部署约36个战斗机中队,也就是大约860架战机。

但现实是,美军现役的F-16与F-15这类老旧型号战机,在第一岛链的严酷战场环境下几乎难以存活,真正具备作战能力的只有大约180架F-22和最多1000架F-35战斗机,此外或许还会加上如果进展顺利的话的98架F-15EX新机。

而他们的对手很可能包括1000架歼-20、500架歼-16、500架歼-35、以及500架歼-10C和歼-15,还有数量庞大的飞鸿-97与攻击-11等型号的无人战机。根据美军情报评估,中国2023年生产了约100架歼-20、100架歼-16与40架歼-10C,以此推算至2030年的装备规模。

在距台湾岛1500公里范围内,美军可利用的空军基地仅包括韩国的两个、日本的两个及菲律宾的一个机场;而在1000公里范围内,仅剩琉球群岛和菲律宾北部部分基地可供使用。由于菲律宾的机场普遍规模偏小,实质上只有琉球群岛上的普天间和嘉手纳基地可部署较大规模的战机,这两个基地最多可容纳600架战斗机。然而相较之下,中国拥有41个军用机场,并且上述美军基地全部处于中国中程弹道导弹及巡航导弹的打击范围内。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空军在19天作战中折损102架飞机,总体损失率达4.8%,而美国空军若面临同等强度的冲突,可能将承受类似甚至更高的损失。假设美军每天损耗3%的战机,到第19天将减少一半机群;若按每日7%计算,则第19天可能损失700架以上。若战斗持续30天,美国可能会失去全部作战飞机,而更难恢复的则是那些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飞行员。

早在2017年4月17日,美军太平洋司令部的司令菲利普·戴维森海军上将在参议院的听证会上就坦言:在中美直接冲突中,美军并不具备取胜的把握。

如果战争持续时间较长,仅依靠现有的飞机和舰船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配备充足的弹药。自阿富汗战争以来,美军长期处于高强度作战状态,大量弹药库存已经消耗殆尽。以2017年为例,仅美国空军就使用了29149枚精确制导弹药,自2014年8月起共消耗超过8.7万枚导弹和炸弹。

根据当前计划,到2025年为止,美国空军累计仅采购了6700枚“贾斯姆”远程打击导弹和“拉斯姆”反舰导弹,这甚至不足以支撑轰炸机部队一周的需求。尽管美方希望大幅扩充库存,但资金始终是一大障碍。例如,“战斧”Block IV巡航导弹单价高达186.9万美元,美军一年仅采购100枚;“贾斯姆”单价为119.9万美元,每年也只订购360枚;而“杰达姆”卫星制导炸弹虽然价格相对低廉(2.31万美元),年产量也不过3万枚左右。至于空空导弹,AIM-120D每年采购256枚,AIM-9X则为287枚。

显然,这些数量远不能满足一场高强度战争的实际需求。考虑到美国的军工产能,从下订单到最终交付通常需要24到36个月,这种生产效率远远落后于中国的工业能力,美国已在产能上被彻底甩在后面。

五:结语

二战结束后,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由科技驱动的新时代。谁能掌控科技高地,谁就能在战争中掌握主动权。冷战时期,美国凭借强大的国力和丰厚的资源,在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下快速发展。同时,美英法德日等盟国之间的技术交流也为其提供了巨大助力。相比之下,苏联在这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只能采取紧跟与仿制的策略。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美国的国力已经出现下滑。在财政紧张的背景下,军费支出已经成为国家沉重的负担。如今,美国在科技进步中的滞后已不容忽视,情况颇为严峻。美国军队如今仿佛一个被吹得鼓鼓的皮球,一旦受力就可能破裂。胡塞武装已对其进行过尝试,只是由于他们的“针”不够锋利,导致这个“皮球”只是慢慢地漏气罢了。